从单一治理向高值效益转型 科技赋能激活盐碱地“潜在粮仓”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近年来,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已迈入“科技引领、系统治理、产业融合”的新阶段。
11月20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农学会年会上,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梅旭荣介绍,《报告》在延续往年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系统分析了全球治理态势,并重点梳理了国内在生物育种、产能提升与生态化利用等方面具有突破性与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性成果,全面呈现了我国盐碱地科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系统性进展。
梅旭荣介绍,当前,我国已在植物耐盐碱机理、生物育种、节水控盐与快速改土等关键机制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为“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协同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
今年秋收季节,一组数据振奋人心。在吉林白城太山镇重度盐碱地改良工程水稻示范地块,经过测产,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接近黑土地良田水平;在河北沧州市北尚庄村,耐盐碱谷子新品种实现亩产317.9公斤;在陕西蒲城的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示范田里,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迎来丰收,一次性机械实收亩产达312.23公斤……
据介绍,《报告》凝练出适用于西北、东北、滨海、黄淮海等典型盐碱区的综合治理模式,并遴选一批效益显著的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标志着我国盐碱地利用正从单一治理向高值效益型转型。
面向未来,《报告》建议应持续强化科技引领,重点突破前沿育种与智慧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高值产业,系统防控耕地次生盐渍化,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盐碱地绿色开发。
“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技术、产业、生态的多重挑战,要从创新驱动、加强保护、因地制宜等多重维度发力,真正把‘逆境出良品’这篇盐碱地特色农业的文章做大做强。”梅旭荣表示。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