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敖立:数据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加速 产业实践探索多点开花

2025年11月19日10:58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

人民网广州11月19日电 (记者罗知之)2025年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11月18日,人民网以“数智深融 共启新程”为主题,在广州市南沙区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数字经济大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2025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以公共数据“1+3”政策组合拳为代表的数据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加速,在数据应用等领域的产业实践探索多点开花,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速转型。

供得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扩大数据供给

敖立表示,公共数据资源正在从政务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三大方面强化供给。

他指出,政务数据共享已迈入法治化阶段,2025年《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构建了“一盘棋”统筹的制度框架;公共数据开放方面,地方政府始终在推进,但相较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的制度设计还需要继续加强完善;授权运营方面,配套文件陆续发布,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深入实施明确了方向。

“面向人工智能发展需求,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今年年初,国家数据局组织27个部委启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作,国务院国资委也围绕10个领域推进央企数据集建设。”敖立说。

具体来看,一方面,工业制造、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持续深化创新应用探索;另一方面,开源社区、数据服务企业、数据标注基地、数据交易所等共同构建起稳定的多主体供给生态。在此基础上,以“研发、交付、运维、运营”四大管理为核心的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方法论,也已初步形成。

流得动: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成为顶层设计关键目标

敖立指出,制度层面始终锚定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的战略目标,将“统筹谋划、系统培育”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强调全国“一盘棋”。完善统一的数据资源登记规则,数据交易、安全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从技术支撑来看,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需要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能有效促进数据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2024年底,《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发布,提出了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网络、隐私保护计算平台六大数据流通利用的技术设施。到今年8月,国家数据局已组织部署了两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各地正在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建设方案,积累建设经验。

从市场来看,场外交易仍然是数据流通交易的“主阵地”,在金融征信、商业信息查询等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固化的市场格局,但公开披露的信息不够充分,需要持续强化合规管理。今年年中,国家发布了四份数据流通交易合同示范文本,可以帮助场外市场的数据供需主体明确合规标准,降低对接成本。

“场内交易场所仍在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从合规增值服务、细分应用场景、推动公开透明等方向寻找不可替代性。”他说。

用得好:“数据要素×”多举措推动数据使用复用

敖立介绍,自《“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与地方多维度部署落地。试点建设上,金融、气象、文物、医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谋划创新试点,探索数据赋能路径。

与此同时,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数据应用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让数据的价值挖掘更精准、更高效。

一是数据智能体与大小模型协同,大模型分析工具整合多类型的数据处理能力,再通过智能体调用专业小模型,实现多模态数据高质量分析,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复杂问题;二是大模型推动信息检索实现“智能化跃迁”,精准完成数据与信息整合,提升检索效率;三是大模型与知识库、知识图谱融合,结合双方优势实现复杂推理,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等场景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将数据进行资产化处理和运营是‘用得好’的延伸。目前,数据资源入表已从头部企业向全行业扩展。”敖立表示,尽管数据资产化探索初显成效,但仍面临数据资产权属纠纷、数据估值无统一标准、企业数据资产运营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逐步破解,让数据资产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保安全:数据安全与智能安全紧密结合

当前,数据安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构建起更主动、更精准的防护体系。

敖立指出,制度上,数据安全治理向AI领域延伸,《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涉及的安全治理要求进行部署。

技术层面,数据安全迈向精准智能。AI技术推动数据安全保护更加精细化。AI原生平台则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全局风险画像,数据安全从“被动响应”转向“智能防御”。

产业实践层面,安全治理也同样从被动应对监管达标转向主动治理,更多企业开始将数据安全纳入战略顶层设计。

(责编:罗知之、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