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湖南发展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在大山里“种”出好日子

本报记者 杨俊峰文/图
2025年11月05日05: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10月20日,在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竹笋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在忙碌。

  在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加工茯苓。

  粟泽香在箭叶淫羊藿育种育苗基地的大棚里除草。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大坡村广坪国有林场的淫羊藿种植基地。

  在湖南欣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黄精养殖基地,农户向记者展示刚挖出来的黄精。

  记者在金桥油茶种植基地采摘的油茶果。

  从忙碌有序的酸笋生产线到生机勃勃的淫羊藿种植园,从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到繁忙喧闹的茯苓贸易市场,湖南农民靠着发展林下经济,把满山青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袋子”,探索出一条“生态受保护,林下增效益”的绿色发展路径。

  10月20日至23日,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报道组走访湖南多个淫羊藿种苗基地、茯苓基地、黄精基地以及油茶树种植和生产基地,实地探访湖南发展林下经济点“绿”成“金”,在大山里“种”出好日子的“秘诀”。

  

  好竹笋带来好收益

  10月20日下午,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竹笋加工车间里,公司负责人、微信昵称为“笋老农”的杨佩儒正忙碌地检查着生产线。

  清洗、切分、腌制、装袋、杀菌……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经过加工,鲜笋变身清水笋、酸菜笋、泡椒笋等多样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上海、广东等地。

  “目前,公司已流转笋用林5万亩,配套竹笋初级加工厂10家、精深加工厂1家,并联合湖南农业大学建成国家级‘竹笋科技小院’。”杨佩儒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订单充足,销售额有望实现8000万元。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让好竹笋带来了好收益。

  杨佩儒的成功离不开会同县的创新举措。2021年,当地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三权整合,推出可交易、可流通的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这张证书不仅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形成独特的“林权贷”,还能让企业和农户在林下经济种植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

  “林权贷具有额度大、周期长、利率低、用途广的特点,让我们企业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杨佩儒说,“公司用这笔资金购买了4台全自动包装机,建成了一条大型流水杀菌线、速冻生产线和1万立方米的冷库,日产能从1万包跃升至10万包。”他说,企业还将继续申请“林权贷”,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会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李超说,“会同竹笋”已获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4年以来,全县新增笋竹相关市场主体25家、企业10家,当地正着力打造百亿级笋竹全产业链。

  “小草药”撑起“大钱袋”

  10月21日清晨,在会同县连山乡火神坡众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箭叶淫羊藿育种育苗基地的大棚里,村民们早早开始了劳作。

  村民粟泽香一边除草一边向记者介绍:“我家是附近漩水村的,土地流转给了基地,既能收土地租金,还能在农闲时和同村人一起来这干活儿,一年下来可以挣到1万元左右的工钱。”

  淫羊藿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均可入药,市场需求量大,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年以上,每亩年产值达1万元至2万元。“淫羊藿从叶子到根茎,浑身都是宝。”众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叶茂说,火神坡基地有240亩标准化育种育苗大棚,于2024年建设,年产淫羊藿种苗1000万株,可供3000亩商品基地种植。“预计今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000万元。”他说,基地还带动当地50多名村民就业,也给当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

  10月21日下午,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五里冲的茯苓基地里,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芝熟练地刨开杨梅树下的土壤,挖出了一块沉甸甸的“土疙瘩”。

  “这是茯苓,我们靖州的‘宝贝疙瘩’。”托起刚挖出的茯苓,王新芝说:“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在杨梅幼林下套种茯苓的模式节约了土地资源,把土地流转成本每亩降低了80元,茯苓采收后还能为杨梅树提供有机肥,实现林农与茯苓企业双赢。”

  目前,靖州全县茯苓种植面积达3万亩,拥有茯苓规上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加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61家、个体加工户3564家,直接带动7万余人就业增收。

  “这批黄精已生长6年,为高标准野生品种,预计亩产鲜品可达3500公斤,可采收鲜品4000多吨。今年黄精采收季首批150吨鲜品已被预订一空。”10月22日上午,湖南欣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杨德,在位于怀化鹤城区的黄精养殖基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已构建‘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开发出九制黄精、黄精茶、黄精芝麻丸等6类产品。销售渠道包括线下7家中药材批发商、18家连锁药店合作,年供干货量约150吨;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年销售量在1500吨左右;同时为3家食品企业提供原料定制服务。”

  如今,在湖南,茯苓、黄精和淫羊藿等“小草药”撑起了村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钱袋”,它们构成了湖南林下经济670多亿元的年产值。截至2024年,湖南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3610万亩,森林食物产量超1270万吨,直接带动300多万人就业,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油茶业充满“科技范儿”

  “大家快来看,这一大片全是我们公司自营的油茶林,面积接近3万亩,遍布罗霄山脉沿线。”10月23日,在攸县的湖南湘天华油茶文化产业园,湘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新招呼记者们在“罗霄山脉北纬27°”牌子前打卡。

  地处北纬26°—28°的罗霄山脉,被业界誉为中国油茶种植的“黄金带”,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红壤中富含矿物质,孕育出占全国三分之一产量的湖南油茶产业。

  “世界油茶看中国,中国油茶看湖南。”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忠介绍,油茶的油酸含量高达80%,超过橄榄油,且富含维生素E、角鲨烯等活性成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食用油。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湖南省油茶林总面积达2371万亩,茶油产量44万吨,综合产值943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科研实力均居全国首位。

  在湖南,科技创新贯穿油茶全产业链,让油茶业充满“科技范儿”。

  走进醴陵板杉镇金桥油茶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一颗颗砂糖橘大小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旁边山头被推平的地面上,排列着3个约150立方米的水泥池,蓄积着调配好的有机肥、菌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组成的水肥混合液,经由PVC(聚氯乙烯)管输送,可以精准直达一棵棵油茶树的根系。站在连绵起伏的油茶林中,醴陵金桥生态林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日成对记者说:“今年长势不错,亩产预计能达到1500斤以上。”

  茶油生产环节也离不开科技赋能。在攸县高新区,一栋硕大的茶红色球形建筑十分醒目。这是湖南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的油茶果5G智慧油茶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博物馆后的园区内,是投资近3亿元的智慧无人化茶油工厂。车间中,AI(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进行交互式作业,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可灌装28万瓶茶油。这条日加工100吨鲜果的生产线,让亚美茶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4万吨。

  在销售环节,数字技术的应用让茶油有了“身份证”。“我们运用产业数据库+AI技术,打造了湘天华数字中心。气象预警、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监测、水肥调控、仓储管理、物流轨迹追踪、区块链溯源等种植、加工、营销环节的所有数据,都将汇集在这里,实现数字化闭环。”张文新介绍,通过规模化、数字化经营管理,公司已实现全链条运行、全体系品控,一瓶一罐一溯源码,保证每一滴油,从林地到餐桌都安全放心。

(责编:岳弘彬、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