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之十四
让一度电“跑”起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如何让一度电转化为新能源车的动能?
答案就在一块块电池。它像一块反复吸水的海绵,通过“吸水”(储存电能)、“挤水”(释放电能),为能源、信息和交通革命提供关键支持技术。在储能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中,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主力军占据了大多数场景,它与光伏产品、电动汽车一同被称作“新三样”,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亮丽名片。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1000GWh,产业集中度与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稳占六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
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十四五”时期,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用技术创新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陈列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中的新能源车电池。人民网记者 栗翘楚摄
充得快、储得多、花得少,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不仅在关键材料研发、单体电池设计与系统集成等环节取得系列突破,还托起了新能源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5年来,从年产百万辆,到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及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
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中,也在老百姓的真切感受里。2025年春节,山西省晋城市市民李翔置换掉了自己开了10年的燃油车,购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新能源汽车。
“受工作性质影响,我每天都要往返于各乡镇之间,日常油费成为生活最大开支。自从换了新能源汽车后,通过安装个人充电桩,目前交通费用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此外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智能化功能,也让驾驶有了不一样的体验。”李翔说。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冯旭宁表示,在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已经能够与内燃机动力系统相竞争。按照百公里用电量20千瓦时计算,电池充电仅需要20元左右;而按照油价计算,百公里油耗成本可能超过50元。

今年9月在海南海口举办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如今,新能源汽车不仅以“下沉”走进千家万户,也通过“出海”惠及更多国外消费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业内专家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走向世界,我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出口规模持续领跑,并且正从产品出海升级为“技术+生态”协同输出。
电池中蕴藏的“能量”不止于此。冯旭宁表示,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电网调峰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新型能源系统蓝图还在不断扩展,存在无限可能。
“十四五·十四物”系列报道: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