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创新双向赋能 知识产权护航大湾区经济腾飞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正以强劲的创新动能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数据显示,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21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4年提升至42.3%,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件。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深圳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创新的生动实践。

深圳市知识产权数据检测平台。人民网记者 焦磊摄
走进位于前海的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一张实时更新的知识产权数据热力图格外醒目。通过颜色的变化,不同区域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上的活跃度一目了然。知识产权数据监测平台还汇集了专利、商标、版权等多领域信息,并对海外知识产权动态进行跟踪,为企业“出海”提供精准导航。
据介绍,中心搭建了“两全两快”核心业务框架——“全领域知识产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围绕新能源、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珠宝加工等重点产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确权与维权服务;同时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委托的专利受理、优先审查、费用减缴备案等业务,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随着深圳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创新主体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24年,深圳企业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约6万余件,占全国近一半。对此,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形成了“风险预警防控、案件监测响应、纠纷应对指导、意识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共享”五位一体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我们在海外诉讼高发地区建立了监测机制,一旦发现涉深企业被起诉,会第一时间同步信息,帮助企业快速反应。”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洋介绍,针对缺乏诉讼经验的中小微企业,中心还提供公益性应对指导,邀请欧美律师等海外专家提供实操咨询,助力企业稳妥应对跨国知识产权纠纷。
与此同时,中心通过高频原告分析、商标监测预警和产业风险研判,提前向企业发布“风险提示”。目前,境外商标抢注的常规化预警体系已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布局咨询服务常态化开展。得益于这些举措,深圳企业在海外专利诉讼中由被动防御逐步转向主动维权,原告比例已接近40%,成效初显。
如果说护航“出海”是深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面”,那么服务湾区、双向赋能则是其“区域面”的深度实践。在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业务办理大厅,1号窗口上“港澳业务咨询”的服务标识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深港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全新连接点。
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将香港创新主体纳入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范围,标志着深港知识产权协同迈出实质性一步。
“在香港相关创新主体纳入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范围后,我们立即组织调研了香港创新主体专利预审需求情况,明确了服务香港创新主体的专利预审规范标准,并且有针对性地改造了专利预审管理系统,打通了香港创新主体专利预审服务线上办理流程。”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邓爱科表示。
6月起,中心面向香港创新主体的专利预审服务正式启动。香港理工大学、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已完成备案,多件专利进入快速审查阶段。首件获授权专利来自香港一家专注“大模型+全栈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其科研成果借助深圳专利预审通道快速落地,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从专利预审到纠纷应对,从深港协同到海外布局,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以高效机制和专业服务,为大湾区创新体系构筑坚实保障。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