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向前,民生向暖”的中国答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我国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十四五”时期,韧性强、底气稳、动力足的中国经济,有力托举民生改善;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的韧性、更稳的底气、更足的动力。这是一份“发展向前,民生向暖”的精彩答卷。
民生改善,体现着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连接着亿万人民的切身感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项主要指标中,直接事关民生福祉的就有7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领域发力见效,一件件民生实事从纸面上落到了心坎里。
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是价值理念,也是发展智慧。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释放的消费潜力,到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激发的市场新需求,再到养老、环保等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都说明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14亿多人汇聚的民生需求中。只有用发展思维补齐民生短板,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推动更加包容、平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兼顾的智慧,离不开过硬的能力。这,也是对高效能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扭住突出民生难题,打好政策“组合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一体研究部署、一体督促落实、一体监督考核,是增强政策合力的关键。群众呼声“被听见”,百姓企盼有回应,一系列暖人心、得人心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不畏难不避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民生工作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的特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制度安排与制度运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人口规模巨大”里有实打实的民生需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里有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里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里有绿色发展的民生福祉,“走和平发展道路”里有中国“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大国担当。
从“十四五”即将收官的当下瞩望更远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成真之时,民生的不断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