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并进 规模世界第一

2025年10月16日09:06 | 来源:科技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青海海西,共享储能电站如“电力银行”般吸纳着澎湃绿电;湖北应城,地下500米处的废弃盐穴变身巨型“空气充电宝”;广西南宁,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遍布全国的生动实践,共同勾勒出新型储能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突破,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它如同电力系统的“超级充电宝”,通过在谷时充电、峰时放电,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强调。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均超500万千瓦。

新型储能规模何以实现跨越式增长?答案在于顶层设计绘就的清晰蓝图与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撑。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对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目前,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2024年全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相较2023年大幅提升,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多地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1000小时以上,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充分发挥‘超级充电宝’功效,为顶峰时段电力保供贡献了关键力量。”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说。

多类型技术路线加快落地

8月30日,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后,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正式投产。这是我国最大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也是全国首台套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熔盐储热技术的引入,相当于为传统热电联产机组外接了一个‘储热宝’。”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机组调峰压力较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储存进‘储热宝’,在调峰压力较大、电热矛盾突出时,释放‘储热宝’内的热量,支撑机组全力发电,完成调峰任务,从而提升煤电机组的调节灵活性。”

这是储能行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储能领域多类型技术路线加快落地实施。截至2024年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各项储能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多类新型储能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过渡;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加速示范应用。

“5年来,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多个试点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力促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边广琦说,“与此同时,12个新型储能项目入选为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依托工程,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落地转化提供了应用场景。”

“随着新型储能技术深入发展,未来各类新型储能将呈现多元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共同满足电力系统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张振涛说道。

(责编:罗知之、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业界:以开放姿态强化协作 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水新篇章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欧阳易佳)“水利部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已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一大批河流湖泊恢复水域面积,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在断流多年后实现全线贯通、全线有水,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正司级)钟勇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江河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水利部愿与各方一道,持续深化交流互鉴,积极贡献中国江河治理方案,不断提升江河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有效性,共同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水新篇章。…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发布15项消费民生类消费品标准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孙博洋)在10月14日第56个世界标准日来临之际,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在京启动“焕新升级 护航消费”消费品标准提升行动,并集中发布15项紧扣消费热点、关乎民生安全的消费品标准。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标准覆盖电子电器安全、智能家居性能、二手商品鉴定、电动摩托车质量安全、食品检测等多个重要领域,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电子电器》《电烤火箱安全技术规范》《扫地机器人 通过嵌入式基站使用的机器人的特殊要求》《电冰箱及冷柜茶叶保鲜功能的要求和评价规范》《二手箱包鉴定通用技术规范》《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等,这些标准有的直面消费安全痛点,有的关注产品性能提升,有的服务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旨在通过高标准来提升我国消费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引领行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