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日益成熟 科技创新赋能“好房子”建设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乔雪峰)从“搭积木”式装配预制构件的装配式建筑,到胜任高空作业的外墙喷涂机器人,再到实时调节温光、为建筑装上“智慧大脑”的楼宇自控系统……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正加速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行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实现稳步进阶。
2025年4月,十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健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机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建筑行业转型提供了指引。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城市产业新城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将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体系绿色化、土地节约集约化、园区管理数智化”方向升级。
从政策引导到技术落地,从龙头企业引领到产业生态构建,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建筑业全面展开。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众多工程建造“黑科技”亮相,展示了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前沿成果与创新实力。
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区,装配式轨道交通模型与风电混凝土塔筒模型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关注。在轨道交通领域,以往需现场浇筑施工的轨顶风道和站台板,如今通过装配式工厂实现预制生产与现场快速安装,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与建筑质量。与此同时,在风电领域,传统钢结构塔筒也被创新研发的预制混凝土塔筒所替代,展现出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中建六局展区,依托中国建筑“好房子”营造体系,该企业不仅发布了配套的企业技术标准,还同步推出“好房子”系统解决方案——从绿色建造理念贯穿施工全程,到社区全维度配套规划,再到建筑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让“好房子”从概念愿景落到了现实生活中。
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场展出的龙岩大桥应用“水平二次转体”技术,创多项世界纪录;依托“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研发的轨道交通全预制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北京20多个地铁项目,该项目预制精度达毫米级,减少80%人工、提升3倍效率、降低60%碳排放。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也纷纷探索智能建造的特色路径。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提出了打造“科技引领型”智能建造示范城市的目标,着力构建发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和产业体系,引导和支持智能建造企业集聚发展,涌现出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江苏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全省智能建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了智能制造“三步走”发展蓝图:到2025年末,智能建造适用技术在重大工程中应用占比达50%左右,培育30家以上龙头企业;到2030年末,应用占比提升至70%,形成5个以上产业集群;最终到2035年,实现“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的远景目标。
专家表示,随着我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持续深化、产业生态日益成熟,我国建筑业将加速向“智能建造世界强国”的目标迈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