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心与耐心共筑星空梦想


近年来,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加速成长。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但相较美国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已形成的规模化商用能力,中国商业航天仍处于追赶阶段,亟需汇聚社会资源与资本力量共同破局。
今年5月,科技部等7部门印发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等;工信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释放了政策红利,助推行业步入快车道。
政策支持下,我国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正积极对接资本市场。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国星宇航作为首家筹备港股上市的商业卫星企业,也已更新招股书。这些企业虽暂未盈利,但凭借订单获取能力、技术迭代速度和商业化进展,展现出显著成长潜力。
以国星宇航为例,其“卫星即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商业闭环,近三年营收与毛利保持增长。今年5月,该公司成功部署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单星算力最高达744TOPS,总算力达5P,标志着我国在太空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必须认识到,商业航天仍属高风险、长周期行业,发射失利、技术瓶颈、盈利困难等现象普遍存在。然而,正是在不断攻坚与试错中,中国商业航天实现了从卫星研制、数据服务到国际市场拓展的多点进步,成为国家航天体系的有益补充。
对待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应多一份耐心、关心与信心。政府、资本与公众应当共同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环境,以建设性态度支持企业在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和应用场景上持续探索。商业航天不仅关乎大国竞争,更是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唯有用理性取代质疑,以支持替代观望,凝聚信心与耐心,中国商业航天才能真正搏出一片新天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2025年民航暑运收官:1.47亿人次出行 单日客运量创新高
-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乔雪峰)记者从民航局获悉,2025年暑运(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民航累计运输旅客1.47亿人次,日均237万人次,同比增长3.6%;保障航班119.9万班,日均1.93万班,同比增长3.6%;平均客座率84.8%,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航班正常率84%,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其中,8月15日旅客运输量达256.53万人次,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两部门:积极优化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地网络覆盖
-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申佳平)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加快提升林区和草原通信网络供给水平,支撑林区和草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宽带林草”建设的通知,其中提出结合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地用网需求和保障条件,合理选择光纤、微波、卫星等传输方式,积极优化移动和固定网络覆盖。 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林场(所)驻地通4G/5G网络比例达到90%,人口聚居区、重点防火瞭望塔等重要点位4G/5G网络覆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范围内的关键点位基本实现宽带网络覆盖,穿越林区和草原的国道和重点省道沿线按需实现4G/5G网络覆盖。…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