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湿地“重生记”


潮水退去,辽宁盘锦辽河口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迎来忙碌的清晨。在辽河口湿地北部生态恢复项目的施工现场,数十台挖掘机正在淤塞的环沟中作业。工人们将一捆捆芦苇苗栽进新疏通的沟渠边坡,水鸟在刚灌入的河水中试探性落脚;两百公里外的锦州大小凌河口,相似的场景也在上演:推土机拆除最后一段养殖围堰时,等候已久的海水瞬间涌入干涸的潮沟,将沉积三十年的淤泥冲刷入海。
“以前总觉得向海要地才能致富。”锦州凌海市养殖户赵大海告诉记者,他曾经在这片区域围海养殖二十多年,“现在才明白,把海还给自然,反而给我们更多回报。”
变化始于2021年。盘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累计清淤干支渠24.73公里,补植退化湿地36公顷。技术人员通过精准控制高程,让水流自然浸润每寸土地。
盘锦辽河口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现状。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春潮涌动,成群的蛎鹬、黑嘴鸥掠过火红的碱蓬草滩,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然而,过去数十年来,受围海养殖、向海索地的大开发影响,锦州市滨海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导致潮沟淤塞,水质恶化,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骤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
2022年,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以退养还湿为核心,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重建“河-海-湿地”生态循环。这片曾因围垦养殖而破碎的滨海湿地,如今已重现生机,成为人海和谐的典范。
监测数据看成效——项目区7个水质监测点中,5个从Ⅲ类水跃升为Ⅱ类,项目区修复后植被碳密度较修复前提高了1.6%。与此同时,项目通过水系连通工程,极大地优化了实施区域水系配置,全镇万亩苇田年增收超170万元。
大小凌河口湿地飞鸟云集。受访者供图
站在新建的观鸟栈道上,赵大海有了新身份——生态护鸟员。“以前赶鸟,现在迎鸟。我每天记录鸟的种类,东方白鹳、丹顶鹤这些宝贝都回来了!”
如今的辽河入海口,上游盘锦湿地如绿色海绵净化水质,下游锦州红滩似生态屏障消浪固沙。蜿蜒的观鸟栈道上游人如织,周边的农家乐生意红火。
“我们这周末要提前三天订房。”经营当地一家民宿的刘大姐边收拾餐桌边说,“去年接待游客多了三成,收入翻一番。大伙都说,这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
湿地的观鸟栈道、科普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30%,实现了从“人鸟争地”到“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实习生陈欢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