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企业投入是我国构建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认识还存在“脱离企业特征规律看待基础研究投入问题”“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水平低直接归结为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需精准发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效能。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有其自身特点
正确认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规律是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投入效能的重要前提。从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特征。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有明显的“内循环”特点。企业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投入对象也以企业自身研发机构为主。例如,2023年美国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总量为457.4亿美元,其中362.2亿美元来源于企业自身,占比约79.2%。上述经费89.2%流向企业研发机构,仅有10.8%流向高校等其他机构。
二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统计口径中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反映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水平。以我国为例,制造业行业的科研投入绝对值总量明显高于非制造业行业。2023年我国制造业全行业科研投入平均水平为26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域的科研投入超过170亿元。非制造业全行业科研投入平均水平仅为8亿元。但非制造业行业的科研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高于制造业行业。制造业行业的占比多在5%以下,非制造业行业的占比则多数高于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甚至超过20%。
三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最大动力来自创新盈利。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其投入基础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取更多利润,与政府投入基础研究解决“市场失灵”的目标有所差异。因此,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更倾向于支持面向自身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活动。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已有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带来利润的持续增长,才会主动投入基础研究,解决技术创新背后的科学问题,寻求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以获得更多利润。
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仍存在痛点
近十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长,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取得较好成效。2015—2023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从11.4亿元增加至186.3亿元,增幅达到15.3倍。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增幅普遍在1倍以内,部分国家甚至呈现负增长趋势。相比其他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较高。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识别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度参与科学问题解决、确保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当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存在总体投入占比较低、投入结构失衡等问题。
一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中占比偏低。尽管我国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但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中占比仍然偏低。2023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仅为8.3%。相较而言,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相当。
二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较低。2023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自身研发经费投入的占比仅为0.7%,即使纳入应用研究投入,合计占比也仅为3.5%。相较而言,发达国家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占自身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普遍在50%左右。
三方面发力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对构建完善的多元投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遵循投入规律、基于我国现状与实际情况,精准发力,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一是为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提供充足动力。一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助力企业构筑技术护城河。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反垄断等相关制度,保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利润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构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护城河。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新兴行业,由政府作为需求方,推动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例如,通过政府技术采购等方式,提出对前沿技术的需求,推动企业探索、解决前沿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
二是多措并举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资金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将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针对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激励;注重财政激励方式的多元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减轻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资金负担。人员方面,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人才流动,完善企业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引进制度,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向有需要的企业流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三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效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在基础研究中的协同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作用。一方面,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研究问题设定,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设立研究基金和实验室,发挥好“出题人”作用;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动对接主要在高校开展的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及在科研机构开展的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积极探索相关研究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进一步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发挥好“答题人”和“阅卷人”作用,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效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