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点行动领域、基础要素支撑、组织实施等方面,针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更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领域呈现三大新趋势
当前,大模型能力快速提升,应用领域持续扩展,人工智能领域呈现智能形态多元化、能力高阶化、技术体系化三大新趋势。
一是形态多元化。从语言到多模态到空间智能再到物理智能,大模型的能力不断延伸,并且衍生出编程、科研、商业服务等各类智能体;智能载体终端设备不断创新,通过与手机、汽车、其他新设备及互联网应用互联互通,催生新业态。
二是能力高阶化。在通用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大模型的专业能力也在快速提升,能够跨领域持续学习,解决高度专业化问题,高效完成长程规划与人机互动等复杂任务。
三是技术体系化。在基础软硬件协同优化、智能与安全45度平衡发展、训练评测推理一体化等新理念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应用场景丰富,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批发零售等行业有较好的数字化基础,能够有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动顺利实施和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在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开展工作,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据开发利用、算力资源布局优化,创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意见》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个方面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重点行动,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等关键指标,为我国“人工智能+”工作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让AI从“新技术”变为“新基建”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其从“新技术”变为“新基建”,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基础要素保障能力,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另一方面需要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驱动,面向真实行业需求,从安全治理、金融支持等多方面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做好有效支撑。
一是强化算力、数据、模型保障,实现“人工智能+”自主发展。我国高端算力芯片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算力资源地域分散、生态碎片化,需要从模型架构到训推框架再到算力集群,深度实现软硬协同工程创新,发展异构混训技术,建设物理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国算力一张网,提升算力资源统筹调度能力,有效支撑国产高性能大模型研发。此外,推理大模型、强化学习训练、高价值应用等都带来高质量数据需求的快速增长,需要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并发展增量资源,完善数据版权制度、加强数据供给激励、健全长效化数据运营和服务管理模式、发展合成数据技术,为人工智能新阶段发展打下基础。
二是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助力“人工智能+”繁荣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有优势,要给予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更大自由施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目前,国产开源大模型已基本实现对国外的技术追赶,在单点创新上具有局部优势,但国内开源社区在开发者人数、专业影响力等方面相比国外社区仍有一定差距。构建繁荣、开放、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探索开源模型普惠高效应用新模式,能够进一步将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三是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保障“人工智能+”平稳落地。平衡发展与安全,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管治理和政策扶持,既是防止人工智能作恶的保障,更是人工智能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保证。人工智能是新生事物,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我们对其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拓展。这要求我们保持高度敏锐和满腔热忱,一方面,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另一方面,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抓好统筹协调是高效实施的保障
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具有基础性、平台性与通用性三大特征和显著的溢出效应,在应用上需充分考虑区域和产业特点,在安全上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因此,抓好统筹协调是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持续高效实施的必要保障。
一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积极发挥新兴产业创新的集聚效应,推动模型、算力、数据、人才、场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协同联动与高效共享,打通人工智能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支撑“人工智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开展有序试点。要优先选择技术基础扎实、应用潜力突出的地区和场景,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试点,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解决一批关键共性问题,总结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规模化推广提供示范引领。
三是坚持安全可控。一方面,要提升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及关键技术的自主能力,确保“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安全可控。另一方面,要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宣传解读和风险引导,创造积极、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