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生命的奇迹(院士新语)


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新的化石发现、新的技术应用都在为解开生命演化的谜题持续提供线索
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学术界有关恐龙和鸟类关系的争论就一直延续,古生物学家们尝试追寻鸟类演化的证据。从19世纪赫胥黎首次提出鸟类可能源自恐龙,到20世纪后期一系列关键化石证据的发现,科学家们逐步“拼合”出生命演化的壮阔图景。在这漫长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我国古生物学家有诸多的突破性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假说提供了坚实证据,有力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生命演化的认知发展。
证明鸟类和恐龙的进化关系,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羽毛,即羽毛是怎样演化而来?二是飞行,即鸟类是如何演化出飞行能力?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阿根廷学者提出,如果恐龙演化成了鸟类,那么身上应该长着羽毛。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辽西地区接连发现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假说才被印证。2003年发现的“顾氏小盗龙”化石,其前后肢分布类似鸟类羽毛,表明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飞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2005年在内蒙古发现的二连巨盗龙化石,则是迄今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进一步证实了羽毛在鸟类演化中的关键作用,说明羽毛并非鸟类独有,而是在恐龙演化阶段就已出现并逐渐发展。这些化石精准且完整地保存了精美的羽毛结构,彻底打破了此前认为恐龙为“鳞片覆盖”的固有认知。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推测,羽毛最初或许并非用于飞行,而是为了保温或进行种内展示。同时,对比恐龙与早期鸟类的骨骼结构,如叉骨、胸骨、前肢关节等,科学家们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的相似性——恐爪龙的爪部构造、小盗龙的飞羽排列,与始祖鸟等早期鸟类几乎一致,这种骨骼结构上的连续性,同样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在飞行演化的论证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正在跟清华大学团队合作,采用机器人的方法来研究小盗龙的飞行行为。虽然在这个方向上有些问题仍在探索,但我们已经通过系统的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与鸟类间的联系,明确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支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古生物学研究也有了新的助力。过去,只能通过地质图探寻化石分布、参考当地居民提供线索等传统方法寻找恐龙化石。如今,我们也开始运用卫星导航数据、地质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等全新方法,推测化石分布密集区,更好地寻找恐龙化石。
此外,化石证据与多学科研究相互结合、相互印证,也为更加精确地描绘“生命之树”上这一关键分支提供支撑。比如,借助CT扫描、同步辐射等先进技术,我们已能够深入观察化石的内部结构,“透过”化石看到恐龙的骨骼生长线、羽毛印痕的微观特征等,从而更加精准地揭示恐龙向鸟类演化时生理结构的渐变过程;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也与古生物学深度融合,通过对比现代鸟类与恐龙的基因序列,科学家们发现,调控羽毛发育、飞行能力的基因存在明显的演化关联,从分子层面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新的化石发现、新的技术应用都在为解开生命演化的谜题持续提供线索。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知,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窥探地球生命发展的奥秘。
做基础科学研究的都有这种体会,就是科学发现的乐趣,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苦的,但这也恰是古生物学的魅力之一。恐龙演化成鸟类的故事,只是地球生命演化“史诗”中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答案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而每一次探索,都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伟大、自然的奇迹。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何旭、谷业凯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1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