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亟需金融保障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明确提出加快实施重点行动,其中,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人工智能+”对于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对于众多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来说,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是一项利长远、谋发展的大事。以订单管理为例,如果小企业能够对该环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不仅订单响应速度提升了、运营成本降低了,个性化的生产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可以说是小变化解决了大问题。
但相较于大中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更加艰辛,集中体现为“三缺”,缺技术、缺资金、缺信心。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仅凭一己之力恐难成事,需要与头部、大型智能化改造服务商合作,但小企业的项目需求较难形成规模效应,寻求合作屡屡碰壁怎么办?此外,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消耗量大,钱从哪里来?即便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一整套改造设备投入进去,一旦转型失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小企业如何承担相关成本?
破解“三缺”难题是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保障能够发挥有力作用。目前已有地区开展相关探索,将政府协调、信贷资金支持、保险缓释有机整合,让小企业会转、能转、敢转。
首先,要帮助小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差。为此,政府部门可牵头组织、协调各方,完善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辅导体系,详细摸排企业需求,梳理形成专门的“政策包”,为企业答疑解惑,引导、推动企业顺利走上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与此同时,集纳共性需求,组织企业与智能化改造服务商开展集中对接,并围绕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其次,要解决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问题。接下来,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各地可探索遴选出一批试点金融机构,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围绕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需求与痛点,推出专属信贷产品,适度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转型的稳定性需求。在企业资信状况良好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可适度提升信用贷款占比,若部分企业难以满足信用贷款审批条件,金融机构可探索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为企业增加信用,并合理降低担保费率,既分担风险,又共促发展。
再次,要缓解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后顾之忧。企业一旦数字化转型失败,钱打了水漂怎么办?保险可充分发挥风险缓释功能。接下来,各地可探索遴选出一批试点保险机构,基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等场景,为企业量身定制专属保险产品,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最后,要构建企业、金融机构“伙伴式”长期合作关系,持续完善金融服务的综合生态。金融机构可以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契机,深入了解企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接续式、综合金融服务,与企业共同成长、互利共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DATA 之夜”:具身未来 向新绽放
- 中国数谷 今夜璀璨 8月28日 “2025数博会·DATA之夜” 在贵州贵阳震撼启幕 近200位与会嘉宾奔赴现场 “DATA之夜”成为了 全球数智领域精英代表思想碰撞 与产业对接的舞台 走进活动现场 科技感随处可见 人形机器人灵活穿梭 四足机器人平地奔跑 智能电动汽车跟随音乐起舞 具身智能的魅力在此绽放 数智前沿科技在此汇聚 与此同时 来自贵阳的咖啡香气 和“非遗”侗族大歌 为与会嘉宾 带来听觉与味觉的双重感官体验 由人民网和贵州大数据集团联合打造的 “王阳明”数字人 “穿越”500年时光 与主持人对话 人民网数字人白泽 运用AI技术 将每一位思辨人的观点 凝聚成“数据筑基·具身向新”的共识 “DATA之夜”的帷幕缓缓落下 但数据驱动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具身智能 未来已来.…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