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环着沙漠看新疆”系列报道

环着沙漠看新疆·综述篇|新青年 新技术 新装备——记新时代防沙治沙的故事

人民网记者王天乐 唐佳 实习生 陈香绮
2025年07月16日19:21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抹抹绿色正在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开来。

翻开地图,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长期以来不断侵蚀着周边地区。自此,人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

过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经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2023年9月,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正式启动。2024年11月28日,随着新疆于田县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记者途经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区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防沙治沙道路。例如,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优先采用生物治沙方式;反之,在水资源条件相对匮乏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而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以工程治沙为主。

例如,民丰县后坝河沙漠阻击区部分工程项目就采用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的叠加方式,周边还配合分布式光伏板用以供水供电。整个过程遵循不修路、不拉电、不平整土地原则,初步实现治理风沙和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监测数据显示,且末县治沙前绿地面积909.5平方公里,治沙后面积1330.5平方公里;治沙前沙尘暴16天,治沙后沙尘暴11天;扬沙天气由治沙前的61天下降到37天,浮尘天由128天降至98天。记者此次前往的巴州地区,其当地2024年沙尘暴天气为28天,较上年减少14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一大批青年扎根沙海……

在且末县,一群退役军人怀着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先后投入2300万元在当地种植梭梭、胡杨、文冠果、四翅滨藜等500万株,完成1.1万亩沙漠绿植。

薛杰,甘肃人。2014年,当他第一次踏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每年4月至10月,便会深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集气象、风沙流、地下水水位等一手数据。他主持国家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

帕提古丽·亚森是第一批女治沙员。每年苗木验收时,她管护区域的树苗成活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

“防沙治沙的方式正在从传统人工转向机械化、智能化。”新疆林业科学院副院长宁虎森告诉记者,例如像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正在不断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花也正在沙漠中盛开……

“虽然我已经快要退休了,但是我的孩子也报考了相关专业,和我一样继续投入到了防沙治沙的事业中,这是我特别骄傲的一件事……”宁虎森说。

新青年,新技术,新装备……属于新时代的防沙治沙故事,还将在这片沙海中继续。

相关报道:

走!搭乘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感受南疆经济“跑”起来

“外国人不相信我们能种出来树……”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起来认识沙漠里长出的神奇植物

村里第一批种枣树的人 “没想到”……

沙漠开出不屈的玫瑰

(责编:郭思邈、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