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二〇二五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2025年11月27日06: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202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融合传播新形态新业态分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202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融合传播新形态新业态分论坛上,参会人员在听会。
  谭 宇摄

  向数转型  向网求新  向智而行

  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李  鹏

  四川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号召,坚持向数转型、向网求新、向智而行,推进系统性变革,打造融合传播新形态新业态。

  向数转型,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新范式。整合全网用户数据,构建智媒数据中台,为采编播全流程提供精准赋能。深化天府融媒联合体数字化建设,接入全省212家媒体内容数据,建成全省媒体数字化信息枢纽底座,日均处理融媒数据超205万条(次),整合推送9700多条重点信息,全网传播量超785亿。

  向网求新,打造网络先行的生态运营新格局。考核评价引入转发率等指标,逐步关停竞争力弱的频道频率,将资源投向短视频、微短剧等网络传播力强的内容形态。打造四川卫视、四川观察双核品牌。开展四川卫视“万象更新”计划,构建“七大主题节目带+多元精品矩阵”内容体系。开展四川观察“智媒星辰计划”,向互联网视听综合服务平台转型。

  向智而行,培育技术驱动的融合传播新生态。构建智媒视听技术体系。组建四川观察智媒科技公司,挂牌视听数据空间智能传播实验室,成立四川广播电视台研究院,高质量建设四川主流舆论语料库,强化相关公司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库筑基、一室攻坚、一院谋策、三主体协同”的智媒技术生态矩阵。

  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四川广播电视台将持续深化系统性变革,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任彤彤整理)

  

  深耕本土文化  做好特色IP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韦  青

  面对传播新形势,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坚持以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紧紧抓住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条主线,全力打造“奥运冠军之城”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聚焦“塑形体”,以机制创新走好破冰之旅。坚持全媒体思维,整合原七台河日报社、广播电视台等14个平台端口,打造中央厨房模式,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分发。创新推出“短视频预热+深度报道”“省级媒体驻站+本地记者跟班”等模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实施“融媒体引才”等计划。

  聚焦“壮筋骨”,以技术赋能打造坚实地基。着力整合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形成移动化、智能化、云端化传播体系,打造AI主播“小河”“小七”,推出“视频读报”、广播《交通在线》可视化直播等移动产品。完成100余场大型活动直播,全网观看量超2900万人次。

  聚焦“铸魂魄”,以内容为王重塑传播格局。坚持用小切口讲好七台河故事,深耕本土特色,用身边事增强感染力,打造多条百万级正能量短视频。推出“小城故事”“寻味七台河”等特色栏目。

  聚焦“展形象”,以品牌打造拓展辐射维度。围绕“奥运冠军之城”IP,做好大型活动直播、节点互动策划,推动城市形象“破圈出海”。推出多语种专题片,向六国驻华使馆推介冰雪文化。

  我们将坚持多维驱动,做好新时代融合发展大文章,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报记者谭涵文整理)

  

  打造基层主流媒体的融合样本

  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顾建斌

  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立足“超大城市基层主流媒体”定位,构建覆盖全域、联动多元的传播生态,为新时代区域文化传播注入强劲动能。

  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课题,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勇于突破创新,通过精简内设机构、强化人才培养、创新用人机制,实现了资源配置从传统平台向互联网主阵地的有效转移,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的适配性与传播效能。

  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全力打造政宣精品和便民服务等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通过精细化编辑与精品化呈现,持续推出一批质量上乘、有影响力的作品,以优质内容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国际传播领域,松江区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基层媒体对外传播新路径。通过强化校地协作、深挖文旅资源,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作品,构建全息媒体对外立体传播模式。相关实践入选上海广电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十大优秀案例。

  为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需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创新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双轨机制,通过“财政托底+市场经营”,既保障新闻主业稳定性,又激发全员市场化意识与经营能力。

  媒体融合的征程,是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松江区融媒体中心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精神开辟前行道路,为超大城市基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本报记者谭涵文整理)

  

  用技术赋能融媒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迭目江腾

  从“形合”到“神聚”、从信息传播到价值创造,甘肃庆阳融媒积极探寻媒体转型实践之路。

  以“五个一体化”重塑体制机制。制度机制一体化,推行“大部制”改革,实现“一个中心统筹、全平台协同运作”;指挥调度一体化,建成中央厨房,贯通报台网端微屏号,实现策采编发评馈高效协同;队伍融合一体化,实施双向选岗、跨平台流动,让全媒人才各展所长;采编播发一体化,依托“新甘肃云”建成智慧媒体资源库,打通全平台;考核考评一体化,建立移动优先的量化考评体系。

  以“技术支撑”激活传播动能。实施“3214+200”内容建设工程,上线运营“厚塬—HouYuan”生活类视频号。打造“中国算谷·智慧庆阳”融媒数智中心,成立低空经济等10个特色工作室,探索虚拟主播、数字人带货新模式。做优“掌中庆阳”客户端,集成新闻资讯、政务服务、民生互动等功能。

  以“媒体+”构建融合生态。“媒体+农业”,建成“甘味”庆阳馆,直播团队年均直播带货破亿元。“媒体+文旅”,开发“数字人导览”“AR红色研学”等项目,串联起5条精品旅游线路。“媒体+数据”,基于融媒数据优势,为企业定制品牌传播方案等。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集中力量做头部、做精品,着眼提升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设立融媒创新基金,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媒体经营模式。积极应用AIGC辅助内容生产,建设“融媒元宇宙实验室”,用技术赋能庆阳融媒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龚文静整理)

  

  培育文化新业态  塑造发展新优势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魏传强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全面统筹传媒和文化两条主线,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积累的多重优势,培育文化新业态,塑造产业新优势,努力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布局重大项目,打造数字文化新基建。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开发上线齐鲁文化大模型。项目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等。依托齐鲁文化大模型,上线孔子数智大模型、沂蒙精神数智大模型等项目,并推进中医药文化大模型、齐鲁文化遗产大模型等建设。

  创新产品应用,丰富数字文化消费场景。上线“繁星”智能体开发平台,打造“张养浩”智能体、“记忆沂源”乡村文化智能体等产品,升级文化体验;开发“浩宇”文旅数字化平台、“元梦”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数字空间项目,拓展虚实融合体验;依托“文趣”数字创意互动平台、“灵溪”小游戏开发平台,创新互动体验;打造“天成”数字人开发平台,活化文化IP形象。

  深化业态融合,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数字农业领域,建设运营“齐鲁农超”山东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目前入驻企业超5600家,累计交易额超1亿元。在数字政务领域,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打造“技能山东”数字化平台。在数字教育领域,“少年强”青少年成长平台已覆盖千余所院校。在数字会展领域,齐鲁国际车展打造“线下+线上+数据”的营销新模式,2025年两届车展累计成交额近90亿元。

  (本报记者龚文静整理)

  

  以融合之力传时代之声

  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母  涛

  近年来,成都传媒集团按照“传媒影响力变现产业、传媒产业反哺媒体”的发展逻辑,加快构建媒体事业与文创企业合理分工、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融合传播产品质量。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采编指挥和工作机制。着力提升视频生产能力,推动各媒体视频化转型,视频作品占比达60%。改革内容评价机制,提升产品质量。近5年,集团有9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建强融合传播媒体矩阵。近年来,集团新媒体用户超4.5亿。其中,《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和《先锋》杂志用户量达亿级,时政新媒体红星新闻、财经智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广受用户欢迎。集团还设立国际传播中心,HELLO Chengdu照片墙账号粉丝数居中国城市账号前列。

  夯实融合传播技术底座。集团成立技术委员会和技术部,组建每经科技公司,向智媒体加速转型。建成每经云技术底座、智能媒体资源数据库,完成590万条媒体资源数据入库。支持研发“雨燕智宣”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实现全链条智能化生产。

  构建融合传播产业生态。集团不断探索媒体影响力变现新路径,投资建设成都智媒体城、每经中心、白鹭湾科创园等项目,管理运营成都东郊记忆·国际时尚产业园等特色文创园区,构建文创产业生态,总体经济规模保持全国报刊出版集团前列。

  站在新起点,成都传媒集团将坚持守正创新,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以融合之力传时代之声、聚发展之能,奋力绘就媒体融合传播新图景。

  (本报记者龚文静整理)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宁波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邓少华

  近年来,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成果斐然,形成了多介质多形态传播能力。同时,有些新闻机构生产内容和传播方式缺少新媒体基因,融合存在形似神离的问题,实现“新闻+政务商务服务”功能还有诸多瓶颈。要突破困局、开拓新局,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系统性变革,正面临地位挑战、技术挑战和人才挑战。面对商业平台、自媒体的挑战,主流媒体既要持续建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要加强市场竞争力;人工智能等正重塑信息传播格局,主流媒体要主动注入技术基因,增强对技术变革的敏锐反应;要通过强化职业荣誉感与获得感,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避免人才流失。

  系统性变革,唯有跨界方能破局。一方面,通过跨界提升传播能力。跨界融合既是新型传播方式,也是新型媒体形态。作为传播方式,它重构了某些领域的传播力量分布格局;作为新的媒体形态,它开拓了专业性信息生产的新领域。跨界融合还是新兴的舆论力量、社会建构力量与内容生产主体。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建设运营“宁波城市大脑”,通过对公共数据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努力构建“精准服务、精准传播”媒体型平台。

  另一方面,通过跨界提升运营能力。媒体运营变现模式从纯内容拓展至线上线下多元形式,除提供新闻类信息外,整合所在区域或行业资源,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智库、舆情、整合营销传播、品牌传播等服务,实现向媒体型平台的转型突破。

  (人民网记者刘颖婕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7日 14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