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滋养城市文脉(财经眼)
——对福州市金融支持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实践的调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今年暑期,在福州市三坊七巷的“网红”爱心树下,游客纷纷拍照打卡。 |
![]() |
近年来,福州市聚焦古厝活化利用,积极推动“古厝+非遗”、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活动,让市民和游客畅享非遗乐趣。图为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处古厝内,闽剧传承人林颖(右二)正在教授有关闽剧表演技艺。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古建筑是镌刻在砖木瓦石上的城市年谱,带着地域文明的基因与记忆,是城市的“文脉”。保护好古建筑,对于更好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福州市金融部门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我们走进福州市的古厝群、老街巷,感受城市文脉跃动中的金融活力。
金融赋能,古建筑“活”起来
鎏金铜瓦、飞檐翘角,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栋栋古厝星罗棋布。“古村面貌更好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周末,林立贤正在自家祖厝内招呼着客人,“节假日每天接待约200人次。”
这几年,随着濂江村环境提升改造持续推进,古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2023年,林立贤和几个兄弟商量着修缮祖厝,将厅堂做餐厅,其他房间布置摄影展、农具展等,传播民俗文化。“我家祖厝是清代建筑,必须修旧如旧,为了更好保护,还得另设厨房。”林立贤一算,一共要投入200多万元,大家凑一凑,资金还有缺口。
去年在村里走访时,福州农商银行城门支行行长林滕了解到林立贤的情况,为其专项授信30万元用于古厝修缮。“利率优惠,手续便捷,有了这笔资金补充,古厝修缮和布置就能顺利推进了。”林立贤说,去年5月,改造后的秩荫堂营业,“古厝内的传统雕花、窗棂等古色古香,很有特色,我们还会举办非遗手作体验、传统节气活动等,吸引更多游客。”
“唤醒”古建筑,以“文气”聚“人气”。福州是文化遗产大省省会,现存古建筑数量1000多处,若包括散落在乡镇、未定级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厝,总数更多。这些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当地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重要载体。
不过,古建筑保护项目普遍面临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现金流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对连片保护开发以及文旅业务运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往往难以匹配,当地金融机构纷纷各展所长,助力福州市更好保护开发古建筑。
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协同工商银行集团旗下子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针对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对旗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所需投放1.25亿元融资租赁资金,使一大批核心文旅场景的陈设和展示等设备设施,实现智慧化升级。“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激活VR实景视频与真人语音解说,酷炫的数字化效果,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暑期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打卡的大学生小夏说。
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提供“融资+融智+融制”服务。2025年,该行运用投贷联动,为相关古厝保护修复提升工程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授信2.35亿元,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0.39亿元,通过引入股东资金支持,拓展物业管理和广告费收入、引入文化产业载体等手段,解决以往文旅项目仅凭门票收入难以持续赢利等痛点,全方位赋能项目融资落地的可行性。
今年6月,恒丰银行福州分行作为债券监管行和基石投资人发行全国首单文物保护债券,募集资金规模5亿元,专项用于发行人福州古厝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负责的历史文化街区修复项目。恒丰银行同时作为债券基石投资人,参与投资3.9亿元,助力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并降低融资成本。
“近年来,从保护修缮到文旅业态培育、文创产品开发和运营管理,福州市金融机构通过错位式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让一处处古建筑焕发新生。”福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吴亮说。
创新机制,破“瓶颈”解难题
古厝保护开发有赖金融活水支持,前提是进一步盘活古厝作为资产的价值。破解“确权难”,才能盘活古厝资产。
“今年6月底,公司持有的4栋古厝成功办理了不动产权证。7月,以古厝产权作抵押,我们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有了产权证后,银行融资额度进一步提高。”福建信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键说。
由于福州古厝建筑结构特殊,过去,相关部门难以按照现行消防、建筑标准等规范办理各项建设审批及验收手续,“办证”无从谈起。
2024年,福州市推进多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古厝建筑审查技术规则:修订完善古厝面积计算规定,将其纳入相关技术规程;制定古厝消防设计导则、消防审查工作导则等文件……在多部门努力下,自2024年以来,已累计为148处古厝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128处完成产权登记,确权建筑面积突破2.5万平方米。
“古厝有了产权证,不仅更便于出租经营,还能抵押融资,为盘活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引入保险这股“市场”力量参与古建筑管护,是福州市另一个机制创新。
始建于宋代的十四门桥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桥面石板留存的历代文字镌刻,为研究闽侯县历史文化、当地宗族渊源等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9月5日,受台风“海葵”影响,十四门桥一处桥墩被洪水冲塌,两块石板桥面受损。此前,该桥在中国人保福建分公司投保了财产损失险。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聘请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委派的教授、高级工程师根据实地测绘情况评估,核定损失金额近80万元,这笔保险理赔为十四门桥的修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福州的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怕火烧连片,也怕白蚁蛀蚀,此外经年累月的回南天也会导致建筑受潮发霉。”吴亮说,区县的文旅管理部门负责古建筑维护管理的通常只有六七个人,却要面对几百甚至上千栋的老宅子,确实力不从心;同时,财政下拨的专项维管经费,正常情况下花不完,出了安全风险事故时又不够用。
风险管理有门道,引入专业机构来做。2020年,福州市永泰县政府与中国人保永泰支公司合作,由县财政拨付7.8万元保费,为18座省级保护古庄寨投保文物保护险即“古厝险”,总保险金额达1303.69万元。该保险针对火灾、爆炸、自然灾害等古厝常见风险量身定制,并建立“法院—保险公司”联动理赔机制,确保受损古厝能快速获得修复资金。
持续完善商业保险机制,显著提升了古庄寨的风险抵御和修复能力。截至目前,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古厝险”累计承保福州市共计88处不可移动文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85亿元,为一大批文物建筑撑起“安全伞”。
“保险有经济补偿功能,更有风险管理的作用。”人保财险福州市分公司总经理周炜表示,保险机构给古建筑安装了摄像头,动态掌握风险情况,还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承保的房屋进行风险排查、维修养护;在台风天、节日期间,还进行防雨、防烟花爆竹引发火灾等安全提示。
“在古厝保护工作中,从传统的、单一的政府保护,转向‘政府主导、司法助力、保险保障、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协同治理新模式,不仅提供了灾后及时的经济补偿,更通过其风险管控服务,推动保护工作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延伸。”吴亮说。
互相赋能,传统文化涵养金融沃土
安泰河畔,灰墙黛瓦的古厝隐于闹市。这里是福州市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也是集聚起超200只基金、有着近2000亿元基金规模的基金港。
古厝的办公区域内,北京恒盈元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张洪忙着接打电话、对接项目。“我们需要的场地面积不大,但看重同业聚合和交流空间,这里古色古香、闹中取静,还有完善的政策配套和基金聚集,正契合我们的需求。”张洪说,通过路演、基金论坛、项目对接会等活动,该公司在当地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已有2只基金获得募资。
2020年,福州市鼓楼区创新活化利用古厝,在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引入基金港业态,打造了福建省首个省、市、区三级共建的基金集聚区,目前已有7座院落投入使用,悠长古韵正融入现代金融发展肌理。朱紫坊基金港运营以来,已吸引超5000家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入港合作。
今年暑期,福州农商银行三坊七巷支行负责人汪心雨特别忙碌。支行营业大厅2/3以上的空间被布置成古色古香的茶室、小剧场以及书屋,面向客户的家风家训亲子活动、传统文化沙龙、金融理财讲座在这里定期开展,平均每个月有10场活动。汪心雨和她的同事们身着旗袍等传统服饰,是金融人,也是文化传播者。“除了做金融服务,还要做活动主持人、主讲人。比如,今年是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支行对面的林则徐纪念馆非常火爆,讲解员忙不过来。我们每名员工都做了功课,客户想去纪念馆,我们就过去做客串导游。”
金融的底蕴是信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文化+金融+社交”,让这家支行网点赢得了客户的喜爱和信赖,业务稳健增长。仅“探店非遗”系列活动,就获得周边200多家商户的支持,成为福州市农商银行的明星支行、温暖名片。
古建筑与金融双向赋能的效果,在福州市日益显现、积厚成势。
“有了金融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大力推动文商旅融合运营,通过引入沉浸式戏剧、非遗体验、文化展览等新业态,使古厝‘活’起来。仅2025年上半年,我们运营的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就累计接待游客约2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0.35%,并带动了周边消费。”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白宝霞表示,公司还将继续挖掘存量资产价值,探索开展引入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大型经营资产经营物业贷、类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资产融资工作,让金融活水更好赋能文旅产业,进一步滋养文化根脉。
下一步,福州市将依据《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重点保护约10.98平方千米的历史城区及11.43平方千米的环境协调区,规划明确保护5片历史文化街区、8片历史风貌区及13片历史建筑群,并通过加快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及探索活化利用新模式等举措延续历史文脉。“金融业在其中大有可为,需要我们加强创新、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以金融力量激活文化生命力,也进一步从中汲取营养,厚植行业自身的文化根基。”吴亮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18 版)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