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发言摘编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主论坛现场。 |
![]() |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数字经济大会现场。 |
中国制造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特征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特征。
一是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了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产业链集群创新的全链条突破;二是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转变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产业链集群,达到八成产品附加值在国内产生;三是在内循环为主的格局下,中国制造形成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更宽领域的开放。
这些新特点,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并在十大重点制造领域实现了“五个领跑、五个并跑”。不过,我们仍需认识到三个不足:资源消耗量大,产值利润率较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低于发达国家。
针对以上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根本出路。“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围绕三个环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增量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计将带动超百万亿元投资。存量上,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并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此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最大、发展最快的板块,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石青川整理)
创新发展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国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要在三方面发力。
把握国际科技革命机遇,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创新活动、创新要素、创新人才,提升外资项目技术含量;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领域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扩大服务业开放,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服务出口,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
推进制度型开放,完善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石青川整理)
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华润集团董事长 王祥明
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十五五”中国经济展望的主题进行交流,对于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科学研判内外部发展形势,十分重要。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为企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向“十五五”,创办于1938年的华润集团坚决扛起国家赋予的使命职责,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聚焦产业提质升级。大力推动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运营等传统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点布局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注重科技创新导向。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在关键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改革、创新引领。自觉抵制“内卷式”竞争,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进思维更新、理念创新和机制革新,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志强整理)
打造更紧密、更亲近的大湾区交流平台
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 霍震寰
20世纪80年代,广州南沙还是荒滩,我们发现这里的独特禀赋,谋划并启动开发事业。我们携手政府,建成南沙客运港等关键枢纽,打通内外连通脉络。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扎根南沙,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依托南沙客运港,推动建立内地与港澳的规则互认先行区,建设集金融、法律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发挥南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海上门户的优势,推动粤港一起提升航运、金融、仲裁等服务能力。
继续支持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作为穗港科技合作枢纽,继续推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启航计划。筹备设立大湾区专项投资基金,支持内地与香港在前沿领域的投资项目落地,推动香港的科研优势与珠三角的产业能力进一步结合。
在跨境金融领域,探索数据跨境流通、绿色金融、标准对接等创新试点。同时,助力粤港澳合作从经济领域向民生、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拓展,打造更紧密、更亲近的大湾区交流平台。
我们期盼与内地伙伴继续携手并肩,一起构建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坚强支撑,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杰整理)
把硬核实力转化为强劲品牌引力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明珠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让全球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价值,其核心在于“赋能世界”。
赋能世界的底气,源于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牢牢掌握。以格力电器为例,企业已实现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全自主研发,把硬核实力转化为强劲品牌引力,让国外消费者信任中国品牌。唯有突破技术壁垒,才能让产品成为文化与价值的载体,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作为大湾区企业,我们坚持既要在消费产品领域精益求精,更要向工业装备领域突破,完成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低层次价格战难成气候,真正的竞争在于差异化创新。以空调行业为例,送风技术向人体舒适度提升演进,体现了唯有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品牌才能真正崛起。
从2011年首次参与中国经济论坛至今,格力电器深刻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中国经济论坛亦见证了格力电器从单一空调制造商向多元化、科技型工业集团发展的历程。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实体经济,围绕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以健康的企业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侯隽整理)
无人驾驶行业发展需要政企协同推动
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彭 军
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引擎,并深度渗透各个领域。面对这股浪潮,只有主动拥抱、前瞻布局,才能在变革中把握先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智能动力,开创更加广阔的未来图景。
以人工智能最先落地应用的场景之一自动驾驶领域为例,“十四五”时期,小马智行累计完全无人的公开道路驾驶里程超1000万公里。高品质的出行服务不仅带来出行消费的升级,也增强了居民的出行意愿,进一步拉动娱乐、购物等线下消费。
无人驾驶行业发展需要政企协同推动,在标准法规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保险产品创新、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以及国际化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形成引领全球的中国竞争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其他高科技领域一样,需要把握规律认知、明确责任分工。人工智能创新的主体仍然是企业,而且必须依赖全球顶级科技公司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场景开放主体和政策治理主体。对“从1到N”即将进入成熟期的技术,我们呼吁支持规模应用和产业布局,开放更多场景,推动异地互认,加强市场培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璇整理)
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郑永年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从经济规模来看,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基本持平。展望2035年,这片区域定能成为全球规模领先的经济中心与科创中心。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十五五”时期,广东肩负着重要使命,要有“挑大梁”的责任感和担当。
要扛起这一重任,广东需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域协同的大科创体系,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应用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三是以三大中心城市为牵引,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四是构建大湾区共同市场;五是加快广东企业出海步伐。
激发大湾区活力,建议广东从五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建设、完善大科创体制,加大对年轻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释放城市群协同活力;三是优化监管体系;四是以前海、横琴等平台为试点,加快与港澳在规则机制上的对接融合;五是联合港澳搭建企业出海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牛朝阁整理)
人才是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要素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罗 蓉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广东率先推动制度型开放是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型开放突出表现在三地规则标准的互认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设施联通制度方面,随着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佛莞城际铁路、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建成通车,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湾区标准体系方面,截止到2025年10月,累计制定200多项标准,涉及食品、中医药、家政、养老、交通、水利等36个领域。资金融通制度方面,三地通过实施“跨境理财通”“深港通”等,实现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双向互通。据统计,今年深港两地的跨境理财通汇款总额增长了8倍。职业资格认可方面,目前港澳律师、医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已单向允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
将大湾区打造成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还要把人才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要素。在国际人才引育方面,建议以广州南沙为试点,进一步放开人才准入以及从业许可限制,扩大职业资格互认范围,将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扩展至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崔晓萌整理)
与各国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副主任 邓 炜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之举。“十四五”以来,我国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提升国际创新体系的开放程度,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全球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20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面向全球科技界发起了《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坚决落实国家战略和科技部部署,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任务实施,支撑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与世界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务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高质量履行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服务管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执行以及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领域项目具体服务管理等各项职责,为科研人员开展广泛深入科技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机遇,加速促进我国从全球科技参与者向开拓者、引领者转变,增进互利共赢,与各国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环球人物》记者毛予菲整理)
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布局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 朱 伟
广东拥有规模大、活力强的企业群体,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企业积极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将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布局。
一是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优化办理流程,依法依规审查项目真实性、合规性,防范虚假违规行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拓展海外营销网络。
二是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建好用好“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信息平台,集聚法律、金融、保险等专业资源,建立健全供需对接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
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湛江、汕头临港经济区,探索“境内园区制造+境外园区加工”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对接。
四是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统筹涉外领域政府资源,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强化海外利益保障能力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和合规引导,支持保险机构扩大承保规模。
我们将不断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引导企业健康、有序、高质量“走出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谢玮整理)
加快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清华大学医学院健康中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周生来
“十五五”时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决胜收官的关键5年,医疗卫生行业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国家战略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体系建设、基层能力和服务模式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医疗卫生行业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体系,包括构建起源头的优生优育、上游的健康管理、中游的疾病管理以及下游的救死扶伤四道防线,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健康体系。
当前,慢病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不能过度依赖大三甲医院的扩张,而应切实加强县医院、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福建三明医改经验值得借鉴。三明通过构建“院后疾病管理、院前健康管理、院中诊断治疗”的横向一体化服务模式,以及“两师两中心”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医防融合发展,让患者“回得去社区、留得在社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赵苑旨整理)
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 李超伦
海洋是气候的稳定器和调节器,而深海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矿产资源方面,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所需的关键原料;能源方面,南海可燃冰等清洁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深海经济有望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从单纯“进入深海”阶段迈入具备重要探测能力的新阶段。在载人、无人深潜装备方面,我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深海探测程度仍存在不足,现有装备亦有短板,存在驻留时间有限、采样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对可燃冰相态变化等动态过程,以及生物、地质、化学活动的耦合机制研究,还需实现从空间进入到时间过程观测的技术突破。
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发展具备长期驻留能力的观测系统。例如,已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是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黑烟囱”“冷泉”等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基因资源,将为解决重大科学难题提供关键研究窗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14 版)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