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城市“联动”共绘体育消费新图景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夜幕下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流光溢彩,赛场内外人流如织。与此同时,香港赛区的全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中人头攒动,澳门塔石广场的“庆全运艺墟市集”灯火通明……三地联动呼应,共同绘就出一幅欢腾跃动的全运盛景。
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于11月9日开幕的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点燃了人们的运动激情,更激活了城与城之间的消费热情,推动“体育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
三地联动,打造消费新场景

7月14日,一名男孩在香港西九龙站官方零售店浏览。当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官方特许商品开始发售。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赛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赛场外,赛事带来的巨大流量也同步延伸至消费领域。粤港澳三地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赛事关注度导入更广阔的消费场景,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与商业的深度融合。
香港赛区利用国际都市优势推出特色特许商品,并融入维多利亚港景观、城市地标等多种元素。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表示,香港推出包括原创音乐剧、主题乐园等多元文旅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体旅融合的独特体验。
澳门则通过社区活动与葡式文化体验,将全运氛围融入城市各个角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在塔石广场举行“庆全运艺墟市集”,搭建60个手作摊位展销文创产品,现场设大屏幕,播放全运会精彩赛事。
广东各地市积极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梅州推出“跟着全运游梅州”活动;珠海针对澳门乒乓球赛推出“赛事门票+景点”礼包;江门借势发展夜间经济;东莞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资源。
公开数据显示,本届全运会可售门票预计超过500万张,规模远超往届。人群的流动能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关联消费,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政策资金激发消费潜力
这场消费热潮的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力的政策组合拳。
在此前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王曦表示,粤港澳三地将联手打造“观赛+旅游”消费新场景。
广东携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深度旅游产品,并推出“一城一主题”精品文旅线路;澳门推动“赛场即景点、观赛即旅游”的融合模式;香港则积极争取签注便利措施,方便旅客跨境观赛。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紧抓全运机遇,创新推出一套“财政引导+消费券投放+场景赋能”的政策组合拳。
广东省财政专项新增安排35亿元促消费资金,采用激励性方式分配,有效调动地市积极性;同步推出餐饮消费券、文旅消费券等多品类补贴,直补消费者;通过“粤享暖冬 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集中推出四大主题活动,打造五大消费品牌,将政策红利全面融入“跟着全运游广东”等实体场景。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姜照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这种“财政引导+消费券投放+场景赋能”的模式形成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协同效应,有效激发了消费乘数效应,带动各行业的消费发展。
让赛事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赛事终将落幕,如何将短暂的客流高峰,转化为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长期“增量”与“留量”?
姜照建议,应从打造场景、培育品牌、优化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要推动赛事场馆后续利用与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体育主题街区、夜间体育消费集聚区,形成常态化体育消费生态;二是要依托广东制造优势,支持企业研发具有特色IP的体育装备和智能穿戴设备,培育本地体育赛事IP,打造大湾区自有品牌赛事体系;三是要着力提升消费环境软实力,完善多语种服务体系和国际化消费环境指引,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体育消费体验。
正如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举办大型体育盛事将发挥‘体育+旅游’的联动效应,带动旅游、酒店、零售、餐饮等多个行业发展,为旅游业带来长远效益,也为大湾区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