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焦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重要部署为新形势下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规模看,我国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基础设施等均位于世界前列;从结构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从能力看,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从成果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实力取决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贵在成体系成系统。我国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在创新体系布局、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唯有以系统思维提升整体效能,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精度,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人类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源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当前我国基础研究进入加速期,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深度参与、高效配合的创新生态。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体系化布局,又通过原创探索计划资助颠覆性、高风险研究,推动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产出,为国家创新体系筑牢底层支撑。
企业创新活力直接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释放。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应持续培育支持一批能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点领域攻关任务。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为国家创新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核心要素。当今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育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与多元评价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