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筑牢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屏障

宋莉莉
2025年10月24日08:55 | 来源:科技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秋收秋种期间,黄淮海地区持续连阴雨天气给秋粮及时收获和冬小麦适时播种带来了严峻挑战,导致部分地区玉米等作物收获受阻、品质下降,冬小麦播种推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并发。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应加快构筑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屏障,通过构建智慧防灾减灾体系、研发适用装备技术、突破抗逆育种、推动科技与政策保险融合等系统策略,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已构建起覆盖粮食生产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体系,从良种选育到智能农机,从精准栽培到产后处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3%,为连续多年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然而,面对日益频发重发的极端天气灾害,现有技术体系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

一是精准预报与风险研判能力不强。当前,大趋势天气预报准确性已显著提升,但突变性、异常性灾害风险精准预测仍是难点。更重要的是,预警信息如何转化为有效的避险行动,面临现实决策困境。农户与经营主体常陷入“抢收减产”与“等熟霉变”的两难抉择,凸显了预警技术在精准服务终端决策上的不足。

二是应急抢收与产后减损能力不足。一方面,高性能、适应泥泞田块的履带式收割机等专用农机具储备不足,出现“有机难下地”的窘境。另一方面,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存在总量不足、布局不均的结构性短板。当连阴雨使得传统的自然晾晒模式无法实现,烘干能力的瓶颈立刻显现,形成了“有粮难烘干”的被动局面。

三是技术链协同抗灾能力不强。现有主推品种往往丰产性突出,但针对耐涝、抗穗发芽等特异性状的抗性育种相对滞后,制约了防灾减损能力的提升。同时,品种、农机、农艺与产后处理各环节技术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应对灾害的“组合拳”。

完善长效防灾减灾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科技保障水平,应采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系统策略:短期内,需强化应急减灾技术,全力解决抢收、烘干、晚播等当务之急;长远看,必须完善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长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御灾的根本性转变。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发力筑牢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屏障。

一是构建智慧防灾减灾体系,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监测前端要健全农业灾害风险智慧预警体系,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国家级预警平台,为提前部署和精准决策提供支撑。应急中枢要构建智慧调度与应急决策系统,整合农机、烘干、种子等关键要素数据,构建灾害情景下的智能调度与指挥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错配,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效能。信息末端要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开发面向广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手机App,整合预警信息、农技指导、保险理赔、农机调度等功能,通过短信、微信、大喇叭等多种渠道,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化、快速化推送。

二是研发推广适用性防灾减灾装备与技术,打造应急处理硬实力。抢收环节,针对黄淮海地区秋收期可能出现的田间积水泥泞问题,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攻关,研发和推广轻量化、低接地压力、高通过性的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确保发生灾害时有机可用、有机顶用。产后减损环节,要全力补齐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短板。鼓励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同时,探索发展移动式烘干服务,构建“固定烘干中心+移动应急服务”的多元化烘干体系,确保新粮颗粒归仓。装备与农艺抗灾环节,针对田间积水和土壤过湿,发展轻简化、模块化的移动排水与浅耕散墒机械,为抢抓农时创造土壤条件。推广普及抗湿晚播技术措施,指导农民调整播期、科学选种、合理密植、优化水肥,实现“以技补晚”。

三是强化生物育种创新,培育突破性抗逆新品种,筑牢稳产增产遗传根基。一方面,必须将“抗逆性”提升到与“丰产性”“优质性”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度挖掘和鉴定耐渍、抗穗发芽、抗倒伏等优异基因资源。通过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育种技术,加速聚合优良性状,培育一批对特定自然灾害具有较强“耐受力”的突破性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品种区域适应性评价体系。在品种审定和推广过程中要强化该体系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将抗逆性作为关键指标,加速推动育种向高产、优质、抗逆突破,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良品种。

四是推动科技与政策保险深度融合,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发展基于科技的农业保险。利用遥感、无人机等监测技术,实现灾害损失的快速、客观评估,推动农业保险从“按户调查”的传统模式向“按图索骥”的精准定损模式转变,确保在灾害发生后,保险赔付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集成示范的全链条创新。配套落实设备购置与作业补贴,对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购置适用型抗灾农机装备、建设烘干设施等给予补贴,降低农户用机成本,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挑战,必须树立“常年防灾、主动避灾、科学抗灾”的理念,筑牢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屏障,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杨曦、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