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AI造假,留住社会信任


点击播报本文,约
知名央视主持人现身网络直播间?竟然还播报起虚假广告?近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首例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案件。北京一公司在直播中宣称其产品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而实际该产品仅为普通食品,不具备疾病治疗功能。此外,直播中还出现了知名央视主持人的形象,经鉴定,该形象完全是利用AI技术伪造生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AI换脸”的技术门槛大幅降低,如今仅凭一张图片、一段声音,就能生成高度逼真的伪造视频。这让一些不法商家心生歹念,利用AI深度伪造科学家、医生、运动员、演员等知名人士的面容和声音,炮制出一个个AI“李鬼”。
这类新型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被仿冒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出“权威背书”的假象对公众实施欺诈,给内容安全带来挑战,更蚕食着社会赖以运转的信任基础。当作假的图像被AI包装成“有鼻子有眼”的视频肆意扩散,当仿冒的名人形象在直播间里一本正经兜售伪劣商品,当电信诈骗者的声音和容貌竟然与受害者的家人一模一样……在AI生成内容纷繁复杂的今天,倘若“眼见为实”不复存在,社会信任又该如何维系?
为解决AI生成内容以假乱真的问题,今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标识“亮明身份”,同时鼓励添加数字水印等隐式标识,让公众明确知道哪些内容可能源自AI生成。既然已有规定,有关部门就应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平台和个人依法查处,形成震慑。此次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相关案件,就开了个好头,释放出对“AI造”加强监管的强烈信号。
内容传播平台、AI生成服务平台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则要尽到相应的责任义务,落实好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AI识别技术,加强鉴伪追溯能力,与监管部门同向发力,守好“真实”的边界。与此同时,广大网民也要保持警惕,加强对信息真伪的甄别,不被虚假信息蒙蔽双眼。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安全标准和法律准则在不断完善中。构建良好网络生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把“眼见为实”的网络空间还给我们每个人,守护好社会信任的根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