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30万亿元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刘 琪
2025年10月16日08:56 | 来源:证券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原标题: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30万亿元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都明显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业内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降准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人民币贷款保持较高增速,贷款利率低位运行,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直接融资对社融规模

拉动作用明显

初步统计,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同比少增8512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946亿元,同比少减111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572亿元,同比多减41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004亿元,同比少增155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011亿元,同比多增448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少15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8亿元,同比多1463亿元。

此外,从9月份来看,当月新增社融3.53万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主要支撑作用,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对扩内需、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对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也有较强支撑。

信贷规模增长

结构优化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75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121亿元。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在贷款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证券日报》记者从央行了解到,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从9月份来看,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9万亿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9月份作为季末月份,信贷投放会季节性加码,但为平缓信贷节奏,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寻求平衡,9月份也不会集中冲量,整体信贷规模保持稳健。从影响因素看,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推进、企业经营景气度环比改善、出口延续韧性、两项财政贴息和稳地产政策逐步显效,以及贷款利率维持低位等形成一定拉动。

此外,贷款利率持续保持低位水平。记者获悉,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实体经济供求关系

有望更加均衡

9月末,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7619亿元。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近几个月M1增速回升态势明显,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外,也与企业和居民定期存款活化有关。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

当前,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业内专家表示,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前期推出的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继续逐步显现。近期产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支持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有助于经济长期行稳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庞大的资金规模,比较好的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很难再实现以往的快速增长态势,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要更加关注利率含义,把握好量价协同以及贷款、债券、理财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有效发挥利率调控机制的作用,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责编:罗知之、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业界:以开放姿态强化协作 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水新篇章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欧阳易佳)“水利部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已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一大批河流湖泊恢复水域面积,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在断流多年后实现全线贯通、全线有水,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正司级)钟勇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江河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水利部愿与各方一道,持续深化交流互鉴,积极贡献中国江河治理方案,不断提升江河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有效性,共同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水新篇章。…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发布15项消费民生类消费品标准
  人民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孙博洋)在10月14日第56个世界标准日来临之际,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在京启动“焕新升级 护航消费”消费品标准提升行动,并集中发布15项紧扣消费热点、关乎民生安全的消费品标准。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标准覆盖电子电器安全、智能家居性能、二手商品鉴定、电动摩托车质量安全、食品检测等多个重要领域,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电子电器》《电烤火箱安全技术规范》《扫地机器人 通过嵌入式基站使用的机器人的特殊要求》《电冰箱及冷柜茶叶保鲜功能的要求和评价规范》《二手箱包鉴定通用技术规范》《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等,这些标准有的直面消费安全痛点,有的关注产品性能提升,有的服务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旨在通过高标准来提升我国消费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引领行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