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教师(科教视界)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应用,冲击了诸多社会领域职业,其中包括学校教师。教师在智能时代面临自身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的挑战。
我们常说,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知识的载体、传递者、理解者。然而,与过去不同,如今的人工智能产品不仅能快速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且还能自动生成学习所需的知识链与参考文献,甚至能给出一篇范文、一部看上去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这的确部分削弱了教师的职业作用。
不得不说,教师若继续做知识的搬运工将越来越难,须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引领是帮学生指出,应该朝什么方向学习。支持是指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学术、心理、社会情感等帮助。
教师不必担忧自己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互动的社会性工作。已有的知识固然能由人工智能产品提供,但学生是一个个富有情感、价值、道德的个体,人工智能产品再怎么发达,也无法理解每个学生的情感、价值与道德需求,很难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智能时代积极提升自己的各项教书育人能力,全面认识人工智能产品,理解教育的本质。不仅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学习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人工智能作为“陪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人工智能产品解决重复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将更多时间用于个性化指导和激发学生创造力。
虽然人工智能产品能向学生直接或间接呈现和展示知识,但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包含了责任感、好奇心、勇气、自信心、利他主义价值观等多种品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表情,掌握其心理变化;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帮助学生保持一种高度好奇的学习状态;还可以适时用表情或微表情影响学生情绪,鼓励他们勇敢探索。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