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子能机构点赞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创新实践


“中国运用创新技术提升监管效能的实践值得各国借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7月11日结束了历时两周的对华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领域综合监管评估,评估组组长、英国核安全监管办公室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监督员马克·福伊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肯定了中国在核安全监管方面的三大创新实践。
马克·福伊告诉记者,三大创新分别是:中方会组织核工业产业链各方高层代表定期就国内外核安全发展情况开展交流,确保全行业同频共振,一致推动核安全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核监管效率、安全性及创新性;利用大数据和实时监测技术开发多个集成数据平台,通过提升安全信息分析能力强化监管,支持监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做出及时、有效决策。
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李治国介绍,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综合评估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同行咨询和评估服务之一,旨在基于IAEA最新安全标准,为成员国提供改进建议,协助成员国持续优化和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机构提供的是菜单式评估,一共包括22个方面,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其中一部分来开展评估,我国这一次选择的是全部评估项目。”李治国说。
在李治国看来,中国核安全监管既面临气候变化影响、供应链可靠性等全球共性问题,也面临核电规模大、首堆新堆多、同址群堆多等个性挑战,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成为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核安全监管机构秉持开放透明、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全范围核安全监管综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一年多以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会同各有关方面,依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标准开展自评估,并在评估期间积极配合各方专家深入开展文件查阅、分组访谈及赴多家核设施单位现场参访。
马克·福伊说,评估团队由来自17个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的20位高级监管代表、4位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和1位观察员组成。他们实地考察了中国的核电站、管理设施、燃料循环设施、医院等。评估的最终报告将向公众公布。
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待建的机组共112台,位居全球第一。另有民用研究堆22座,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21座。中国运行的核设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纪录,在建核设施建造质量总体受控,全国17万枚在用的放射源和33万台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全国的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7月11日上午,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组向中方提交了一份初步评估报告,其中也提出了中国需要在后续予以继续关注的建议。比如,希望中方能够对所有核设施退役的资金保障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并且采取分级分类的方式推进;IAEA最新安全标准在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建议中方对照该标准,结合监管工作需要,不断地改善核安全标准。
马克·福伊表示:“我们可以承认的是,中方有一个非常坚实、有力、可靠的监管机构,能确保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的相关举措在法律和监管框架下得到有力执行。”
李治国表示,中方将认真分析评估组提出的建议。核安全无国界,中方将坚持公平原则,本着务实的精神,以更积极的姿态和实际的行动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贡献智慧力量。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